博乐体育:科研仪器精选(九篇)
发布时间:2024-01-07 23:49:09

  学科实验室仪器设备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科研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现阶段实现创新人才和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其管理能力的大小不仅会影响设备的使用效益,还会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加大对高校经费的投入,使高校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迅速增加,新的仪器设备科技含量高、种类多、分类细、操作复杂,设备更新加快,这就给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依据现有设备管好、更新、用好实验室仪器设备,提高资产的投资效益,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减少仪器设备闲置、损坏,提高设备使用效益,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现有教学、科研和人才的培养,成为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加大,为了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高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合格毕业生,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以及专业设置的调整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上教育部对办学经费的支持,实验室建设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需要大量购买新设备。另一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和旧设备的落后损坏,许多仪器设备需要维护、报废淘汰。许多高校的实验室仪器设备是按照课程设置的,功能单一、比较分散,不能综合利用,还可能重凸褐茫实验室管理人员水平不高,设备利用率低,管理机制落后。如不改变这种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的现状,势必影响办学质量。高校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层次不高、时间范围有限,学生积极性不高,不知如何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使用效益低。

  每个高校办学规模、专业以及经费都不相同,因此,所购买的学科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也不相同,但是,这些设备在使用和管理中都存在着普遍的问题。

博乐体育:科研仪器精选(九篇)

  高校仪器设备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使用轻保养的现象,更有甚者某些部门只使用,从未保养,使部分设备带“病”工作,时间长了,故障会越来越多,性能指标下降。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及安全,而且也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

  随着专业设置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改革,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不断更新。而以前按照教学计划购买的仪器设备已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资产管理部门也没有明确的批示,这些设备长期闲置在实验室里,既占地方又不能合理利用,还有一些设备技术落后、使用年限已久,零部件已经老化,不能及时得到报废。

  目前高校的实验室大多是以学科专业来设置的,这样形成一种自己管理,自己使用,各自为政,分散管理的模式。仪器设备分散在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很难借用、共用,这样,设备不能综合利用,不能发挥最大优势,博乐体育资源得不到共享。也有些部门追求“小而全”,使仪器设备重复购置,造成闲置,使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低。

  另外,由于管理、安全、人员等问题,实验室只完成计划内的教学任务,不能充分利用资源,供感兴趣、爱专研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研究。资源不能对外开放,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教师开展教学计划外设计性实验的积极性。

  随着教学内容的改革,引进了更多更复杂的仪器设备,这样对设备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技术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的管理人员学历低、职称低,还有一些责任心不强,缺乏对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的意识。仪器设备使用运行记录混乱,一些设备还没到使用年限就已经损坏、报废等。

  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保管、使用、保修和报废、更新等环节。保障仪器设备高的完好率是高校教学科研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其有效方法就是开展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工作。通过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日常维护保养意识,发现损坏,及时修复,提高仪器设备寿命;对使用多年且需报废处置的仪器设备要组织专家进行鉴定,严把报废关;对技术落后、功能下降、自然寿命结束的旧仪器设备及时改造和更新,加强管理,保证更新仪器设备的质量。

  通过购置仪器设备前进行合理性、必要性和系统性的论证,符合学院长远发展目标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为设备的利用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设立开放基金管理制度,做到基金专款专用,为设备的日常运转和维护提供资金保障;通过开放实验室,为提高设备利用率提供有效时间保障;通过制定使用效益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奖惩机制,为仪器设备的共享利用提供动力。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构成和水平决定了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制订实验室管理人员发展规划,明确建设目标,通过开展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使管理人员学习管理经验、操作技能;通过提供专项基金支持,鼓励管理人员专研仪器设备技术,研究新的实验技术方法;鼓励实验管理人员自主设计开发实验装置,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中,深化学校“产学研”的办学理念。

  总之,高校的学科实验室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抓不懈。我们还需不断总结,共同探讨,加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更好地为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1]宁谷略.对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6):52.

  [2]邹鑫.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高教科技,2011(08):18-19.

  [4]丁酷.充分发挥浅谈高校实验室作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新西部,2013(18):123.

  本文作者:冯彩霞屈建莹李德亮工作单位: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环境与分析科学研究所

  仪器分析方法学上广泛采用各种化学及物理、生物等非化学的方法原理、技术,新型仪器装置及分析技术不断涌现,对仪器分析学科的发展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2]。作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学习,以便在课堂上补充新的知识。另外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会对基本知识理解得更深入透彻,对科研也会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我在读研究生时曾经遇到根据分子荧光的I-t曲线推测荧光寿命的问题,当时只从文献上学到将I-t曲线转化成lnIt-t曲线,再根据所得直线的斜率计算荧光寿命值的方法,但是不明白为什么。后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参阅了武汉大学新编的第五版《分析化学》下册,其书显示荧光强度衰变所遵循的公式[3]:lnI0-lnIt=t/τ(1)I0———t=0时刻的荧光强度It———t=t时刻的荧光强度τ———荧光寿命通过转化得到以下公式:lnIt=lnI0-t/τ(2)由式(2)可以根据所得直线的斜率计算荧光寿命,此时才明白当初文献上所用方法的根据。另外通过电化学分析部分的电位分析基本理论,我也加深了对pH计使用步骤地理解,并进一步将电化学工作站和光催化反应结合起来,拓深光催化科研领域开展光电催化内容,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还会起到宣传自我,吸引学生的作用。在高校中,教师的科研多数是指导学生完成的,但是如何吸引学生在考研或者毕业生科研训练时选择自己作为导师呢?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一无资历二无名望怎么吸引学生?但是如果在教学的课堂上,能够将自己的科研内容适当地引入,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帮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科研方向,甚至激发了学生对自己科研内容的兴趣,又何愁没有学生呢?另一方面,教师在做科研的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本研究领域的前沿内容,查阅外文文献,因此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时,无论从选课题还是写论文方面都能够有丰富的经验,既有效地将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又推动了科研和教学工作。[4]本人在评上硕士研究生导师之前,总是不乏有学生选我的课题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暑期科研训练和本科毕业训练等等,这应该和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渗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人所带的本科生毕业训练中有多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还有两名学生的实验结果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PhotochemistryandPhotobiology和AppliedSurfaceScience。不可否认,我也曾经遇到教学和科研在时间上的冲突,特别是接任一门新的理论课程时,要付出很大的精力设计和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不免就会挤掉科研的部分时间。但是我坚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首先上好一门课,这是对学生负责;而后再作科研,这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当然教学工作进行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时,在时间上和科研的矛盾几乎可以消除,青年教师就应该多投入,多努力,尽量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协调到最好。本人在脚踏实地做科研的同时,积极更新知识,开拓思想,深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只有教学和科研都达到一个高层次的水平上,才能更好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关键词:MVC模式;Struts框架;Hibernate技术;B/S架构;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数量越来越大,设备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加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管理,建立共享机制,提高使用效率,已成为目前高校关注的问题。本文结合现有条件,对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实现了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网络化管理,满足了信息采集的实时性和快速性;实现了大型精密仪器的共享、共用管理;实现了教育部、财政部要求数据的上报工作;给全校师生及校外科研人员提供了查询信息的接口。

  用例图1标记了所有的用例,从中可以得知,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系统的角色可以划分为五类。

  主要工作为:完成固定资产的登记;完成仪器设备的清查工作;查询、打印各类相关报表;向上级部门上报要求的各种数据;完成设备的调拨、报废等工作;为仪器设备的配置预算及配置方案提供依据。

  主要工作为:完成本部门新购仪器设备的资产登记工作;提供本部门所使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收益情况;上报仪器设备的报失、报损、维修等情况;完成本部门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清查工作。

  主要工作为:查询现有设备的数量、型号、配置、购置日期、存放地点、可否共享、租用等,下载使用说明书及驱动程序等相关技术资料。查询各类统计报表,为决策提供依据。

  数据库角色是被命名的一组与数据库操作相关的权限,角色是权限的集合。因此,可以为一组具有相同权限的用户创建一个角色,使用角色来管理数据库权限可以简化授权的过程。

  图2为系统工作流程图。从系统工作流程图中可以看到,首先,由系统管理员定义部门信息,包括部门名称、编码等,然后为每个部门定义资产管理员信息,包括其用户名、初始口令等(当然口令可由用户自己修改),分配角色,有了这些信息,资产管理员就可以登录系统进行工作了。

  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登录系统后,输入新购置仪器设备的资产信息及仪器设备的资料内容,或者对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还未进行审核的数据进行修改(这部分数据在经过学校资产管理人员审核后,才能在网络上浏览),或者进行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部门资产管理人员日常工作中,要输入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并登记本部门所管理的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情况,以备学校资产管理人员检查或统计时使用;部门资产管理人员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及共享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批复用户对共享仪器设备的使用申请,答复是否同意使用和可使用的时间段,并提交学校资产管理人员审批;对本部门丢失的仪器设备和老化、损坏无修复价值的仪器设备,以及损坏待维修的仪器设备,只有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登录后,才能填写报失情况说明、报废申请或维修申请,这些数据同样要学校资产管理人员登录系统后,进行审核批复;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在清查工作中上报本部门仪器设备清查结果,供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清查统计;每年在做年度预算的时候,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申报本部门下一年度仪器设备配置方案,这些数据由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进行统计汇总;部门资产管理人员根据本部门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向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申请对本部门闲置的仪器设备进行调出,也可对其他部门闲置而本部门急需的仪器设备进行调入申请,这些数据由学校资产管理人员根据全校资产状况进行批复。

  学校资产管理人员登录系统,主要完成对部门资产管理人员输入的仪器设备资产信息和资料信息进行审核,一旦审核通过后,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就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改动。学校资产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完成由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填写的报失单、报废申请或维修申请的批复工作;完成由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审批通过的共享设备使用申请的批复工作;完成由部门资产管理人员提交的仪器设备调拨申请的批复工作;完成使用记录、清查结果、配置方案的统计工作。在每年的年终,学校资产管理人员还应完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数据上报工作。

  在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和学校资产管理人员完成基本数据的准备工作后,一般用户就可以在登录系统后,对学校仪器设备的信息进行查询、资料下载,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可共享的仪器设备提交使用申请。

  由系统工作数据流程图可看出,系统的中心控制角色是学校资产管理人员,部门资产管理人员是整个系统基础数据的提供者,而系统管理员则负责用户信息的管理及权限的分配。

  本系统的特色就在于资源的共享管理,既要保证本部门、本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又要发挥仪器设备的价值,提高其使用效益。

  利用Struts框架作为系统的基础架构,分离MVC的M、V、C层,利用Hibernate技术对Struts框架的模型部分提供持久化支持,将这两个框架整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低耦合且易于维护的系统架构。其框架结构如下图3所示。

  视图层是采用JSP技术结合Struts强大的TagLib来实现,业务层的核心部件是控制器,它是由控制组件ActionServlet、Action-Mapping及Action来实现,业务层还包含逻辑类,该业务逻辑类由封装了与Hibernate交互关系的JavaBean来实现,业务层通过模型层来实现与数据库的通讯,模型层的功能由Hibernate来完成。Hibernate将在JAVA类里使用的HQL语句转换为SQL语句,利用JDBC等驱动操作数据库,完成对数据库的增加、删除、修改等工作。关系数据库位于最低层。

  限于篇幅,接下来仅以用户管理模块的设计来说明Struts框架与Hibernater技术整合后系统体系结构的实现。

  用户提交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向控制器发送HTTP请求,控制器根据请求的URL,依据在struts-config.xml中的配置,将HTTP中提交的参数填充到ActionForm中,并选择相应的Action类处理请求,Action会调用ActionForm中的数据及持久层中的类,处理数据,判断用户是否为已注册的用户及用户在系统中应具有的角色,根据用户的角色决定应该给用户指向的页面。然后将这个信息封装在一个Actionforward对象中返回给ActionServlet。ActionServlet接收到这个Actionforward对象,在struts-config.xml中进行查找,得到和此指向对应的JSP页面地址,将已处理过的HTTP请求发往此页面,并将此页面发送给用户。

  通过研究分析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规划设计了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信息化的功能模块和运行

  流程,设计了教学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使用管理、共享管理、处置管理、评估与清查、调拨管理等模块,实现了教学仪器设备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高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1]杨尚森,高春玲.校园网设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4):39-42.

  自上世纪末期,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高校教学科研的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这为实验室建设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纵观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学生人均仪器数量和人均仪器资金数量仍严重不足[1]。面对这样一个的严峻的现实,高校必须树立节约型高校的办学理念,进行内部资源调整,采用新型管理模式建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效益的最大化。

  我校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属二级管理模式。教务处负责仪器设备的账目管理,教学仪器设备及普通科研仪器由各系自行管理,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由实验中心负责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下,教务处没有仪器设备的管理权。中心实验室和各系实验室拥有实际的管理权,负责各自所属的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更新与维护。这种管理模式在过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但这种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高校的快速发展,严重阻滞了高校间各学科的融合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一)管理模式缺乏宏观调控。由于仪器设备归实验室分散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不了解,没有统筹管理、全盘设计各部门仪器设备配置、调控的权力,加之各部系之间又互不了解,所以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即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分配后一成不变,各部门间不能共用共享,相互封闭。尤其是较贵重的科研仪器设备,由于不能共享共用,拥有者闲置不用时,想使用者却用之难求。这样造成了设备利用率偏低,难以使有限的实验资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也会造成仪器重复购置、实验重复开设、仪器设备闲置等现象,造成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仪器设备资源信息及其使用情况不透明。学校仪器设备从购置到使用,始终处于一个信息不透明的环境之中,缺乏了解仪器设备资源信息的畅通渠道。由于不了解本校教研仪器设备信息,各单位教学与科研人员不知道自己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学校是否具有,有,又在何处。即便知道在何处,却不知道需要的仪器设备自己何时能够使用,能不能被用等等。

  (三)没有一套合理的、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规章制度可循,借用只能走私人关系,存在诸多不便。

  (四)缺乏共享观念。许多单位的教学与科研人员没有建立资源共享的观念,没有意识到共享同时也能使自己受益。在他们的意识中教研仪器设备仅仅是“私有”资产,不容他人染指。没有把教研仪器设备作为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共享则大家共同受益、师生受益、学校收益、社会受益。许多单位或教学与科研人员认为共享就意味着免费使用自己的资源,自己得不偿失,甚至会培养出竞争对手。认为仪器设备购进以后自己用方便,不考虑仪器设备使用的效益如何,给单位创造的效益如何.往往购进的仪器设备由于长期闲置而造成极大的浪费。以上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学科发展的缓慢和学术水平的停滞不前。

  为了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并创建研究型大学,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有力解决下述问题。

  (一)认识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仪器设备不是单纯的拥有,而是用于进行教学和科研,它的使用效率越高,越能体现它的价值。主管部门要象抓设备购置一样重视共享问题。作好协调工作,切实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实仪器设备资源的共享。使每个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人员都充分认识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一项利校、利师、利生的长久大计。

  (二)建立一支由校级领导主抓,仪器设备管理部门负责的仪器设备管理机构。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方针负责仪器设备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以便为学校规划决策及时提供准确的数据,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根据所归档的资料建立信息网络,建立统一规范的仪器设备档案信息数据库,为设备资源利用和开发服务。

  (三)建立学院仪器设备网络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了解各实验室以及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信息、使用状况,并可进行网上预约等,通过该平台的建立可以对仪器设备进行有效的监管,实现仪器设备的开放式管理。该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可分为两个系统。

  1.“实验室与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实验仪器设备实行“分散放置、集中管理、专管共用”原则。在全校范围内实行重组联合,打破院系、学科、专业的界限,根据各学科、各专业需要,组成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室,根据各学科的实验课程安排,合理调配实验仪器。实现对现有教学设备的充分利用。尽量做到充分利用、及时更新。不仅可以使现有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利用率得以成倍提高,而且还可以加速实验室的建设步伐,扩大实验室规模,增强实验室功能,提高实验水平并节省大量资金。

  2.“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校园的大型仪器连起来(含中心实验室和各部系的科研仪器),建立以共享平台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实现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动态的管理[3]。通过网络实现网上查询、网上预约、实时通讯等功能,提高仪器使用效率,同时可以实现无纸化记录与办公,对大型仪器平台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管理。

  3.要建立一支水平过硬、梯队结构合理且爱岗、敬业、实干的技术队伍,负责管理仪器设备,建立仪器设备档案,跟踪管理仪器设备状态,为各实验室高效、科学地运转以及各类信息的存储、交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提高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及科研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应当选聘一些业务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最后学校应组建一支仪器设备购置领导小组,负责对各单位上报的待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统筹管理,以确保购置的仪器设备既先进又有较高的性价比,同时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购置。另外把关进货渠道,确保进货质量。还应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实现管理、借用、维护等各环节皆有章可循。

  对仪器设备的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科间互相渗透,使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科学研究相互融合,既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又节约了开支。通过共享平台建设,可以使学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促进学校重点学科的快速发展,同时带动其它学科的提高,从而推动学校教学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和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4]。总之,学校仪器设备资源整合与资源共享是摆在我们当前的重要课题,尽快实现我校仪器设备资源整合与共享,使其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作用,对于建立节约型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提升学校层次,以及学校的长远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卫中亮.高校教学仪器设备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思考[M].北京: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6.

  [2] 申玉.改革实验设备管理模式 建立共享技术平台生命科学仪器[J].生命科学仪器,2005,3(02).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得以大范围普及,大众化水平不断提高,随之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示精神,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各个高校结合自身专业设置等实际情况进行本科教学改革、专业评估、专业认证,从而培养具有优良品德、信念坚定、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使大众化高等工程教育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简称测控)成立于2005年,是电子、光学、机械、计算机、通信、控制、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综合学科,是典型的工程学科。2012至2013年两年间,已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六所院校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说明该专业有合理可行的认证标准,指导本科教学体系的完善。

  《华盛顿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是国际上有关工程教育学历签署时间最早,具有高知名度、高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互认协议。协议中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是对工科院校毕业生能力公认的国际化权威要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效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WTO,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也逐步与国际接轨。依据《协议》约定,签约成员的专业认证过程具有相似的政策、相应环节的评价标准,课程设置和工程理论知识具有一致性,使人才培养达到国际化标准。为此,2006年我国开始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结合国内各高校办学情况、联系市场行业发展需求,首批选择了四类专业作为试点。2010年6月,依据《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正式启动,通过校企合作,开放工程教育。2013年6月,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极大地促进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趋于国际化,推动校企合作,提高高等工程教育实力。

  《协议》专业认证标准中有“outcome based”一词为基于产出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即成果导向,评价标准由原来的知识导向型“他懂得什么”转变为“他能做什么”的能力导向型。《协议》中评价的能力包括数学应用能力、设计完成实验及数据分析、设计可执行系统、多学科交叉、工程问题解决能力、专业素养道德、与人合作交流、广阔知识面、终身学习能力、掌握时事、工程实践中使用合适技术手段等。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生能力的概括包括十个方面,涉及人文素养、责任感、职业道德,运用自然科学、数学等知识,工程实践经历、了解专业发展,设计实施分析实验,创新意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了解法律法规,表达、人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国际化交流等。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规定,本科工程教育层次培养要求包括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其中通用标准是针对所有工程教育专业,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持续改进,而测控专业属于仪器类专业,有其特定的专业补充标准。下面分别针对两类标准说明其对测控专业的本科教学体系的导向作用。

  包括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七方面:(1)各专业应制定制度以吸引优秀生源,能执行落实学生学业、就业、心理健康指导方面的相关措施,跟踪并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表现,承认转专业学生的原有学分;(2)根据学校自身专业发展特色,制定培养目标并定期进行修改,要体现学生毕业时以及毕业五年左右应达到的要求和预期成就;(3)毕业生应达到十种能力,有必要做好学生学习工程的表现评估;(4)监控教学过程质量,定期评价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质量,建立跟踪和反馈措施,定期评价是否达成评价目标并持续改进评价结果;(5)应有行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设置,其中数学及自然科学类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体现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的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体现系统规划设计并实现的专业类课程至少占30%,实践类和毕业设计至少占20%,人文类课程至少占15%;(6)教师数量满足需要,结构合理,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为兼职教师,教师队伍有能力达成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且拥有一定的工程背景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参与教改研究,有足够精力指导本科教学,为学生指导职业规划、提供咨询服务;(7)提供足够数量的教室、实验室设备,支持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具有规范的教学服务管理。

  补充标准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专业条件三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要求。(1)根据学校发展的特点,确定自然科学基础类、工程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相关课程内容,以测控技术与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及工程实际应用为核心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应掌握基本的工程技术和基本技能;(2)要求专业课教师至少一半具有五年以上教龄,百分之八十以上具有与企业完成合作或在企业工作半年以上的经历;(3)具有体现专业特点的硬件实验实践条件,应用于授课过程中的技能训练。

  测控专业毕业生应为具备设计制造精密仪器并能对其进行测量和控制的能力,能在相关领域内进行仪器设备的设计制造、新技术开发应用及过程管理维护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标准,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体来讲,在确定专业方向前即大学一、二年级对学生进行口径宽、基础厚的通识教育,而在三、四年级进行专识教育,让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创新的能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工程需要。

  为了适应社会对测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自2009年起,对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方案进行不断调整,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及其他高校测控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进行重点理论课程的合并,增加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等,提高实践环节所占比重,完善能力培养环节,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单个课程设计与专业综合设计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教学内容体系。同时,为了让学生提前了解测控专业的特点及就业趋势,在通识教育阶段开设了仪器科学与技术概论课程,在第二、三学期以讲座的形式分别介绍专业特点、重要专业课程及专业技术的介绍,使得专识教育提前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让学生主动地去学并知道怎么去学。

  师资队伍的工程背景有待改善,弥补部分教师“由学生到老师”角色直接转换带来的不足,为此学院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合作,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制定专业课教师企业培训计划,与市场需求结合,了解测控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促进教、用、学的有机结合。此外,聘请企业、科研院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

  工程教育需要产学研相结合,专业认证标准也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在这方面提供了高层次的实践教育平台――部级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以此为平台合理配置仪器设备,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同时,鼓励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各种级别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提高实际工程应用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比重。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考核,以系统设计的理念体现在论文选题、系统构思、功能实现、硬件调试、软件编程、撰写论文、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丰富毕业设计选题,鼓励教师从自己的科研课题中产生题目,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选题方向,内容有助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突出毕业设计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使学生亲身经历系统的构思、设计、调试、实现整个过程。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以能力为导向,全方位考察学生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重,更重视后者。我校测控专业以认证标准为导向棒,结合自身的特色和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体系改革,包括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培养方案的完善、师资队伍、实践环节等,协调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内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水平的实践工程型人才,真正推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

  [1]蒋宗礼.工程教育认证的特征、指标体系及与评估的比较[J].中国大学教育,2009,(1):36-38.

  [2]袁凤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浅析――以合肥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认证为例[J].科教纵横,2013,(4):179-186.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以下简称:科研基地)相比普通实验室和一般实习基地(工程训练中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科研基地的研究人员组成普遍是由依托单位在相关学科方向上的高层次人才,其人才优势明显;其次实验研究设备仪器比较先进,专业性较强;再次科研基地较一般的研究单位拥有更多优越的科研条件,在项目申报、科技合作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承担了大量的纵、横课题,研究任务较重;最后科研基地的日常工作涉及教学、科研、设备采购、仪器设备维修、档案资料、技术保密、研究和管理场所消防和安全方面等多个方面。

  高校省级科研基地的管理和运行工作,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和发展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近年来,随着基地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同时也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的科研基地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偏低,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高等学校的科研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依托高校建设的省级科研基地,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投资不断加大,这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但目前,许多科研基地的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现况并不理想,使用率较低、投资效益较差。究其原因,复杂多样,如设备购置管理不到位、缺乏共享机制、管理体制不健全、设备维护力量薄弱等。

  科研基地的设备购置考虑局部利益及短期效果的居多,对于仪器设备购置缺乏充分、有效的可行性论证,更不关注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以及后期的管理。高校管理部门并不了解科研基地拟购设备的基本情况,仅仅依靠科研基地的“购置申报书”,只要申请经费额度不超预算,就予以批准,造成部分大型、高端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甚至有些仪器设备配套不全、使用困难等问题,导致仪器设备总体使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等现象。

  依托单位普遍存在对设备缺乏管理的现象,对闲置或低使用率仪器设备不能及时发现,更难有效地进行部门之间的调剂,造成已有大型、高端仪器闲置却又要购置同类型的仪器,甚至购置同型号、同种功能的情况也经常发生。由于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使得购置设备后,缺乏足够资金支撑日常的使用和维修,是导致使用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科研基地建设工作在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科研基地在实验、工程技术队伍配置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与现实需求不相符的现象。

  1)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开发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科研基地近年来购置了大量的大型、高端仪器,技术含量高。需要配备较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来操作使用、管理以及后期开发。而目前科研基地实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普遍偏低,造成了很多大型、高端仪器设备没有匹配的技术人员使用和管理的现象,难以充分发挥仪器设备购置的目的和意义。

  2)长期形成的对实验和技术工作的偏见,致使在科研基地工作的实验和技术人员在待遇等方面与研究开发人员差距较大,导致有能力的实验、技术人员不安于本职工作,人员流动性强,影响到大型仪器设备的维护使用、功能开发。

  大型、高端仪器设备对使用环境、实验材料等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而且维护费用较贵。科研基地的运行经费又相对有限,很难承担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以及设备升级的需求;仪器设备使用收费制度的不健全或者是费用的分配制度不合理,使得用于大型、高端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经费渠道变窄,造成仪器设备日常维护、检修等滞后的不良局面。

  大型、高端仪器设备实行开放管理是今后仪器设备管理的主流方向,尤其是科研基地的研究型实验仪器设备。然而,受限于当前的购置和管理方式的影响,大型、高端仪器基本处于分散式或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使用效率远不能达到仪器设备的设计使用能力,使用率普遍较低。

  把好仪器设备采购关,科技主管部门要对科研基地的仪器设备采购需求进行详细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仪器设备购置需求标准,对于不能或不确定是否能够高效率使用的仪器设备不予购置,对于需要重复购置的设备要摸清现有设备的运行情况,避免资金浪费。

  加强科研基地的开放力度,制定面向单位内部、所在区域甚至于面向全国需求的开放促进措施,积极推动仪器设备开放共享,通过仪器设备共享,提供有偿技术服务,增加科研基地的运行经费,为仪器设备的维护、升级等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将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高端的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发挥到极致。

  改变传统的轻视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的错误观念,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优化实验、技术队伍结构。省级科研基地应当建立一支数量和结构相对较为稳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实验、工程技术队伍。在日常的运行过程中,加强对实验、技术队伍人员业务培训,并适当采取对外引进人才的办法,解决特殊实验、技术岗位人员老化、水平偏低等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等医药院校设立了专职的仪器维修人员,由于编制的限制,一般设置1~2名,由他们承担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任务。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仪器设备出现故障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求专职维修人员随时待命。然而,由于专职维修人员少,往往使出现故障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新购置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保养。一方面,各医药院校普遍缺乏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的实质性管理。虽然制定了实验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与措施,但很多院校只将这些规章制度挂在墙上束之高阁,缺乏执行的约束力。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维修;重使用,轻管理”的现象[2]。往往是通过补充新的实验仪器设备提高其完好率,以保障教学、科研的正常进行,从而造成很多仪器设备提前报废,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这样,有效的资金不能完全投入教学、科研所需的高新仪器设备的需求上,制约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医药院校的教师和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大部分毕业于医药院校,他们普遍缺乏仪器维修、保养的基础和经验,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仪器故障排除能力。例如:电源插座短路、连接线路短路等简单的故障都需要找人维修排除,很多人认为自己毕业于医学专业,不懂机械、电路等维修很正常。因而,往往很简单的仪器故障也会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为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很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只能等待专职维修技术人员进行维修,甚至为了救急不得不通过个人关系请人维修,造成实验仪器设备维修保养工作不到位,给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在医药院校,实验技术人员自己动手维修、保养实验仪器设备,可为教学、科研工作带来很多方便,有效提升教学、科研工作的效率。

  实验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可以通过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以及加强实验人员仪器设备维修保养技能培训等多项措施,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采购环节是保证仪器设备完好率的关键。高质量的实验仪器设备运行稳定、性能可靠,可有效减少出现故障的几率。因此,在购买仪器前,要征求使用单位一线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意见,因为他们对实验仪器最了解,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知道什么样的仪器性能好。在这方面我们有较深刻的切身体会,尤其是实验教学仪器,因使用频率高,如果所用的实验仪器质量低,就会频繁出现故障从而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也给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增添许多麻烦。而科研仪器性能的不稳定,将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可信度。因此,在购置仪器设备时应购买技术力量雄厚、产品性能稳定的厂家的仪器,这样的仪器故障率低,使用寿命长。否则,购买质量不过关的设备,维修工作量将大大增加[3]。因此,要从仪器采购源头严把质量关,采购高质量的仪器设备,确保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为加强实验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实现规范化管理,确保仪器设备的有效使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制定严格规范的仪器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同时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制度应明确仪器设备使用、维修、保养的规范化管理,层层落实到人,并实时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对新购置的一般仪器设备由设备处专职人员、使用部门实验技术人员和经销商进行开机验收,对存在问题的仪器及时退换;对大型仪器设备由专职维修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厂商共同开机验收,并对仪器设备性能和使用保养进行严格培训,确保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

  (2)在仪器设备使用时,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要做好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对实验教学用的同类型号的每台仪器都要做好使用维修记录。除了日常的维护保养,实验课前实验技术人员还要对每台仪器设备预试,杜绝仪器设备“带病”使用。每次课前教师都要强调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对仪器设备规范使用,防止误操作对仪器设备的损害。

  (3)要加快老旧设备的淘汰步伐。长期以来,教学经费的不足,导致了教学和科研实验设备更新换代慢,实验设备陈旧老化。为保证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实验技术人员将很多时间花费在老旧仪器的维护上,影响了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逐年加大了教育经费投入,实验仪器设备短缺的现象逐步得到改善。我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验教学、科研经费投入,如物理实验室先后更新和增添了现代实验教学仪器,包括数字示波器、A类超声诊断仪、人耳听阈曲线测定、压力传感器特性及人体心律与血压测量实验仪、分光仪、模拟电路实验箱等教学仪器,为实验与科研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4)运用网络化管理手段建立维修管理档案。利用校园网平台,建立全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网上仪器设备维修、保养跟踪管理。实验技术人员要将维修保养的仪器设备型号、编号、购买日期、生产厂家、故障的症状、维修时间、维修结果、使用科室等信息输入网络管理系统,以此 积累仪器设备的故障频率信息及维修保养经验,同时也可作为购买仪器设备的参考。

  由于医学院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大部分是医学专业人员,普遍缺乏对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的技术基础和经验,加之大部分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对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的正确认识,因而很多简单的维修工作都需要请专职维修人员修理。而专职维修人员的缺乏往往使很多故障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进而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开展对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知识培训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对实验技术人员基本维修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仪器设备的简单维修保养技能,将有效提高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完好率。

  设备的使用原则和简单的维修保养知识,从而减少因不规范操作造成的仪器设备损坏;另一方面可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奠定基础。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将到各级医院从事临床、检验、影像、麻醉、护理等专业工作,会接触多种诊断、检验和治疗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大多十分精密和贵重,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的维护和保养知识,从而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针对医药院校在仪器设备使用和维修保养上存在的不足,除了要制定严格的实验仪器设备采购及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外,要着重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维修技能培训并开设仪器维修选修课,在医学生中普及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知识,提高仪器设备的完好率,以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1]燕鸣.提高高校实验室设备使用率途径的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1,197(2):51-52.

  [2]胡芳,汪正力.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8):106-107.

  高校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是当今高校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的主要形式,它主要以设备为基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集成相关资源,达到配置优化、布局合理、开放共享的管理目的。平台技术的推广可以有效的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支撑科技创新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相关资源的配置提供决策依据。近年来高校在改善科研与教学仪器上的经费投入逐年增高,尤其是伴随“211工程”、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以及本科教育提升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各类大型仪器设备不再主要配备在学校层面,而是更多的配备到了学院或教学系。加强学院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使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是国家资源配置效益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如何有效提高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关键。在院系级别建设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不仅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为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以使高校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本研究主要探索授权日常管理、授权使用、培训三位一体的学院一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

  院系大型仪器的构造主要服务于科学研究,购置的经费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省财政及学校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和个人项目的资助。购置的对象主要取决与学院重点学科以及研究组的需求,针对性较强,在部分研究方向形成了较系统的配置体系。目前,国家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均在大力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的信息共享机制,但由于管理手段及制度的不完善,大型仪器共享工作仅仅实现了院系内部或学校一级上的共享,很难推广至全社会的范围。校内相关部门之间可能进行一些名义上的共享服务,而在管理层面还处于相对分散状态。在传统的封闭式设备管理模式中,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很难进行量化的考核,仪器的维护和维修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由于学校对仪器管理工作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导致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毫无积极性可言,更有甚者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在使用中人为设置各种阻碍,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这样就更难期望其在仪器使用与开发上有所建树。而国家以及各部门对大型仪器数据的考核与统计工作,大多数采用仪器管理单位自主统计上报的方法,很难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由于学院在专业仪器管理人员上的缺陷,仪器的使用大量依靠研究生自主进行,常造成仪器设备不必要的损害。因此急需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与管理手段,对各类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管理。

  本着“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日常管理、授权使用、培训的大型仪器使用制度,促进仪器资源有效的利用。首先建立结合了激励政策、监管机制、有偿服务制度的科学管理制度,对分配制度、人员编制、资金运转等方面的管理进行改革;其次以自身条件为基础,有序的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最后建立体系化的培训制度,对使用对象进行全方位培训,提高仪器使用效率,维护仪器正常使用。

  1.建立健全激励政策和监管机制。改进仪器管理人员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从薪酬制度、晋升制度、职业规划等方面全面激励管理人员在仪器管理与功能开发上的工作热情。加强仪器使用与共享情况的监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各设备的真正使用情况进行汇总,为仪器设备的采购、调配、维护提供数据支持。

  2.建立院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加强仪器有偿使用。构建学院大型仪器实验教学、检测服务平台,将全部大型仪器设备和通用检测设备集中于全校以便进行全面统一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平台可以实现大型仪器的专管共用、资源共享,既提高了大型仪器的利用率,又限制了大型仪器的分散管理和重复购置。大型仪器的使用伴随着大量能源、耗材的消耗,为促进大型仪器管理和使用的良性循环,应建立了统一的有偿使用制度,规范仪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及维修工作。

  3.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培训体系。随着大型仪器设备的普及,传统送样检测的管理模式已不适用,学校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也要求学生掌握更多实践操作能力。结合虚拟仿真培训软件、仪器分析课程、仪器使用前沿讲座、新型设备使用演示等手段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体系,严格按培训结果对仪器使用权限进行设定,保障仪器正常高效的使用。

  1.管理系统总体结构与功能。大型仪器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采用三层架构:第一层为浏览界面,主要为用户提供友好访问界面与方便的使用体验;第二层为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日常管理业务以及数据的处理;第三层中心数据库,放置在学校中心服务器中,主要提供数据的存储、访问及管理。管理平台能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仪器预约:网站为用户提供仪器预约安排表,用户通过浏览器可查看仪器设备使用状况与安排表,并根据自己的实验要求预约仪器使用时间。使用记录查询:平台可快捷查询、统计某仪器以及用户在一定时间段内的使用情况。以方便管理者在仪器出现异常情况时快速查找异常原因,同时方便用户和有关机构快速查找实验原始数据。在线监控:通过网络视频技术,采集各仪器设备使用的实时视频资料,方便管理者随时监控或事后查看。经费管理:建立统一的经费管理系统,充分规范设备的有偿使用制度。仪器使用统计:实时统计系统内所有仪器的使用情况,并可方便的提供各类统计数据,为大型仪器的购置决策和高效管理提供依据。培训提示:不定期各类培训提示。

  2.预约平台网站。预约平台网站是系统中心平台的主要模块之一,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都可以通过系统进行预约。教学实验项目享有优先安排权,无需支付费用,仅记录使用情况。教学计划以外的科研项目或共享使用按预约时间进行安排,并按有偿使用标准进行收费。对于本校教师从事的科研活动,可以直接通过自动扣费系统从个人预付账户中支付;执行对外检测服务项目时,在确保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积极对外提供服务,并严格按照相关收费标准收取检测费用。使用者还可以通过预约模块了解实验室与仪器分布、实验室使用规章制度、培训信息等,并可以通过互动平台与管理者进行交流。

  对于各类仪器设备尤其大型仪器设备,无论对研究生、本科生甚至专业老师都可能是新鲜事物,如没有完善的培训、考察、使用权限授予机制,极易造成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的损坏。为了应对科研仪器尤其是大型仪器在管理上的难题,结合共享平台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三级授权的仪器使用权限授予机制,并设计了与之相配的不同层次的培训与授权体系。

  1.实验室准入以及小型仪器设备使用权限的授予。这个层次的授权主要面对刚入学的研究生及本科生,为这些学生提供进入实验室的各类注意事项的教育以及小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培训。培训的手段主要以网络视频教学和考核为主,制作相关实验室注意事项教育视频、各类小型仪器设备使用培训视频以及网上考核软件,并将这些视频加入仪器预约平台网站供学生下载学习。学生可以在预约平台上参加相关在线考核,通过的学生的信息将被加入实验室初级授权准入数据库,即拥有了进入科研实验室操作常用仪器设备的权利。

  2.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权限的授予。根据不同仪器设备的操作难度以及专业性,通过组织虚拟仿真培训软件、仪器分析课程、仪器使用前沿讲座、新型设备使用演示等形式加强对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为仪器的使用步骤与规范、样品的制备、数据处理以及使用资格考核,培训老师包括专职管理人员、专业老师以及厂家工程师,培训结束为考核合格的学生授予使用权限。通过这些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的质量,最终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同时将一系列科研实践与所涉及的仪器设备结合,对研究生开设高级仪器分析课程。通过设计各类大型实验,系统的向学生介绍仪器使用、数据分析以及实验设计的知识。

  3.结合专业特色建立仪器分析课程。仪器分析课程将是大型仪器设备最系统的培训手段。为了让本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能接受更系统的仪器使用培训,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水平,体系化的仪器分析课程将是大型仪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本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学院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设置的相关课程就建立了完善的课程库,分别设立了环境样品理化性质分析、环境样品金属元素分析、环境样品有机污染物分析、微尺度观测与研究、分子生物学分析、地理信息及应用等6个专题,全面介绍了色谱、光谱、样品前处理、显微操作、分子生物学、地理信息科学等方面40余台套大型仪器设备的概括,全面提升了学院各层次毕业生的视野与操作能力。

  目前,很多以农科和职教师资培养为主的院校,随着学校办学方针的改变,发展成为以理、工、农、文、法、教育、管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学院也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学校转变的关键在于科研水平与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而这些又与学校的科研手段是否先进有直接的关系。前沿的科学研究离不开大型精密仪器的支持,它是开展教学、科研的物质保证,同时也是一所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博乐体育各大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和管理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分析了制约大型仪器使用与发展的原因,结合多年的管理经验提出了提高大型仪器使用效率的办法。

  为了顺利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近年来高校对科研的投入大幅增加,购置了大批大型精密仪器。按照国家规定单价十万元以上通用仪器设备年定额机时为1400h,专用仪器设备为800h。而高校的许多大型仪器使用机时达不到这一指标,有的相差甚远。这种现状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

  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但要真正确保这些大型仪器发挥应有的实效,还需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与管理办法。[1-2]在购置仪器设备期间,虽然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到安装验收,但随着仪器的逐渐到位,一些问题也随之暴露。有的设备在购置初期缺少先进性论证,导致采购到位时在此领域已经没有优势可言,最严重的所购仪器设备厂家已经倒闭破产;有的由于当时技术指标没有做得更细而使仪器设备缺少发展的兼容性,无法升级更新;有的仪器设备购置初期由于缺少实际考察买回后发现实用性很差等;不同院系重复采购功能相同相近的设备;有的仪器由于经费不足在院系很难正常运转;有的因为缺少专职管理人员而长期闲置。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在购置初期缺少相应的管理体制、管理办法和对各院系进行必要监管造成的。

  从仪器设备购置必要性论证到实际考察调研,从设备规格、型号及其核心技术指标的确定到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兼容性的论证,从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到合格验收,最后到仪器设备的长期管理都需有明确的管理办法。[3-4]这些步骤都切实把握住了才能从源头上遏制问题的出现。

  由于三级管理改革不彻底,目前在高校除了向实验中心这样的平台仪器设备属于面向全校开放和共享以外,其余的大型仪器基本上是由本学院、本课题组或者本实验室自己管理和使用,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仪器设备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影响使用效率,造成资源的浪费。

  由于陈旧观念的束缚,使很多科研工作者做不到资源共享,认为仪器设备的共享给别人提供了方便和发展的机会,会损害自己的切身利益。有的仪器设备在本院系长期闲置,却不愿与其他院系共享,形成了一方面是仪器闲置资源严重浪费,一方面是科研工作者由于缺乏仪器无法开展工作的矛盾。有的院系实验室受实验室人员编制、经费的限制,做不到专人管理和维护,使得仪器设备经常处于“病态”,降低了使用的效率。同样一台仪器,如管理者严格按照要求操作,精心维护,其仪器效率比院系高出很多倍。对比中心化统一管理与院系实验室自己管理在仪器使用、推广、维修、功能开发、对外服务等方面都有很大优势,使用效率自然提高。

  在仪器购置期间,由于缺少统一的部署,对所购置仪器设备缺少宏观上的把握,出现了重复购置,导致资源浪费却缺少高端测试仪器的局面。

  由于原教学型大学的办学特点,一些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够,新引进青年教师多科研经费有限,而大型仪器测试费用较高,这就造成了科研氛围不浓、仪器利用率低下的现状。另一方面,仪器管理者水平有限,也限制了仪器功能的开发与拓展。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论证、招标采购与安装验收到最后的使用和管理都要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大型精密仪器的购置应根据全校科研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组织校内相关人员在对其必要性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拟订购置计划,组织校内外专家对规格、型号及其核心技术指标等进行可行性论证,实地考察和深入调研,确保所购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实用性、兼容性。[5-6]大型精密仪器验收时,由仪器负责人或专家对所购仪器的性能指标等技术环节进行把关。

  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管理应实行专人制。而且仪器负责人要建立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完整的技术档案,包括产品出厂的技术资料,从购置计划及其可行性论证、合同书、安装、调试、验收、使用记录、维修与保养记录等资料。[7-8]做好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日常维护、定期检修与检测工作,防止障碍性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仪器高效运行。[9-10]

  资源共享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且节约资源的一个有效办法。[11-12]打破学科的界限,改革管理模式,将学校共享性强、功能齐全、技术服务面宽、应用范围广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集中,建立校级的大平台,以面向全校科研工作者、研究生、学生开放为主面向社会开放为辅,学校对其集中规划和建设,并采取实体化管理模式。[3]在学院层面上根据各学科的专业特色、发展方向及重点科研项目的类别,将专业性强、使用面宽的仪器建在院级的实验平台,以弥补校级分析测试中心大型高端仪器服务平台的不足,使校、院两级大型仪器服务平台能够扬长避短、优势互补。[3]

  落实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费。学校在安排年度预算划拨专项购置经费时,应按规定比例预留大型贵重仪器设备运行维修费,并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从根本上保障仪器设备正常运行。

  在校内,通过引进市场经济概念的方式提高利用率:1.采取质保期内测试半价收费的原则,一则使仪器设备在先进阶段得到充分的应用,充分体现其优势性;二则验证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与稳定性。2.年终结算时,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对不同使用者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多消费的多优惠,并采用赠送机时的方法鼓励二次消费使用;3.对于开展首个课题研究测试的给予一定优惠。4.对于没有课题的青年教师,通过采取申请补助金的方式进行扶持。[13]

  通过拓展业务范围、增加测试服务项目的方法加大为社会服务力度,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社会机构组织相互助,实现“以机养机”的运转模式,彻底改变买得起用不起的现状。[14-15]

  广泛开展开设专业选修课、公选课,专任教师实验教学改革,聘请各领域专家开展讲座等是提高仪器利用率的一个有效的手段。[13]

  长期以来,大型仪器设备由于价格昂贵、操作要求专业性强等原因面向学生开放的机会不多,课程中的学时安排也非常有限,因此,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对大型仪器的了解很肤浅,这对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深造和从事科学创造性活动都不利。科研测试管理人员在科研测试之余积极面向全校开展公选课和专业选修课,通过课堂学习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动手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系统地学型精密仪器,为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无形中提高仪器利用率,效果很好。各学院的专任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手段,结合学科发展方向与前沿知识更多地应用大型仪器,提高仪器利用率。[16-18]聘请各领域专家开展讲座进行宣传也是提高仪器利用率的一个很好的手段。

  作为大型仪器的管理人员,除了具有过硬的实验技能外,还要具备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热爱实验技术工作,这样才能使仪器设备长期处于健康状态,从而保障仪器正常运转有较高的利用率。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对实验室工作存在偏见,对实验室仪器操作人员的工作缺乏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奖惩制度,干多干少一个样。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如何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实验室管理中的关键。[1,4,7,13]鼓励外出培训、相互交流学习制度;实行年终检查和考核的制度,将仪器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作为年终评优、职称晋升等的评定条件之一;奖励开展科研工作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18-20],从而保障仪器的高效运转。

  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从管理制度与办法、资金投入、高素质管理人员保障等多方面共同着手以确保高校服务教学、科研和社会三大职能的更好实现。

  [1]王全喜,倪锋,吕铁军,等.加强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179-183.

  [2]刘建伟,刘方军.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新理念与新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8):185-187.

  [3]易国顺,赵邦枝,李名家,等.强化管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3):158-162.

  [4]张伯乾,史彭,魏诺.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努力提高使用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1:101-105.

  [5]陈民森,陈筱铁,张水清.浅谈如何合理购置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0(01):50-51.

  [6]郑启明,甘焕英,陈孔亮,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316-318.

  [7]兰心仁.优化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着力提高使用效益[J].福建分析测试,2006,15 (1):54-56.

  [8]吴效葵.高校大型贵重仪器设备档案的系统化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0):366-368.

  [9]曾荣华,罗一帆,郑启明,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维护、管理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5):139-141.

  [10]胡利华.浅谈大型仪器的维护与保养[J].现代科学仪器,2010(2):200-202.

  [11]刘丽琴,陈永清.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208-210.

  [12]李云峰,汪成楚,李剑峰,等.理工类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288-291.

  [13]姚春凤,杨挺.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探索[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5,11(1):68-70.

  [14]赵晶.大型仪器设备与高等教育职能的实现[J].实验室科学,2010,13(6):157-159.

  [15]段立伟,阚连合,张庆军.建立大型仪器共享机制,为学校科研和地方经济服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58-160.

  [16]杨笃宝,雷留真,秦孜娟.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大型仪器使用率[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73-75.

  [17]王金发,戚康标,张以顺,等.强化共享平台建设,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转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216 -235.

  [18]张少翃.高校实验人员激励机制的缺陷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