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仪器(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23-11-20 16:22:21

  大型仪器设备平台是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对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整合建设公共仪器设备平台可以为多学科的相关研究提供优良的设备需求,是保证原始创新性研究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2]。生命科学涉及多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技术,已成为本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已将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的重点之一,强调加强生物技术在人口与健康、农业、林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并强调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特别是交叉学科的研究,提升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水平和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而对于生命科学来说,80%的科学研究都是依赖实验仪器来完成的,因此建立综合性、高水平的公共仪器设备平台对于进行国际一流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和提高生命科学整体研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乃至是不可或缺的意义[3]。本文将我院的公共仪器设备平台建设管理经验及探索进行介绍,与大家共同分享探讨。

  学院公共平台共有仪器设备近130台,其中50万以上大型设备就有25台,为了便于管理,将仪器设备分为大型仪器设备和一般通用型仪器设备,对于一般通用型仪器设备,如实时定量PCR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离心机、荧光显微镜、酶标仪等设备,学生经过实验课程或基础技术培训就可独立操作使用,实现全天24h开放使用;对于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如核磁共振谱仪、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透射电镜、X-ray单晶衍射仪、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等高端仪器,采取“专人专管”“提前预约”制度,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完成测试,老师和学生提前预约,合理安排使用时间。中心设有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并由设备管理调度中心将专家委员会制定的运行机制和方法实现到整个测试中心:设置仪器设备管理系统和人员调度系统,引进网络预约程序以及门卡系统,共享信息,接受预约工作,管理测试中心收费支出,调度专业技术人员等。

  技术人员的管理是平台技术队伍建设的基础,良好的管理机制、明晰的岗位职责、合理的奖惩制度、开放的发展空间、规范的培训制度是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源动力[4]。中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人,通常一人要管理多台大小型设备,将设备根据其使用性能划分类别,并配备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同类别的设备管理,这样既可以解决“设备多,人员少”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开展设备的深度应用。积极重视技术人员不可替代的科学贡献,学院鼓励技术支撑人员在新技术、新方法创新、仪器设备深度开发、仪器设备创新研制诸方面的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定期由首席技术专家进行技术培训,指导技术人员解决研究技术问题,同时每年都会安排1-2名技术人员到其他院校或相关公司进行技术学习和交流,完善专业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更好的为老师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

科研仪器(精选5篇)

  与科研院所不同,平台的主体单位为高等院校,在辅助科学研究的同时,更要为各层次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做好支撑服务。针对平台以高端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为主的特点,教学对象主要以研究生为主体。对于硕士研究生开展仪器技术类实验课,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以独立操作小型仪器设备,便于以后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对于博士研究生除了开展实验选修课外,还定期进行专题技术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择性地参加,及时了解先进的实验技术或有针对性地探讨仪器应用问题。对于本科教学,考虑到学生实际应用性不强,我们将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对本科生进行开放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选择性听课,对于能够学习掌握某一类型仪器的操作应用或能独立使用一台大型精密设备的学生,我们会颁发一个“仪器使用培训合格证书”,以便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或学习中具有一技之长,有利于拓展学生就业范围。

  在当代“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多数大型仪器设备中心已基本实现网络智能化管理,平台也从中科大引进一套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管理机制灵活,可以实现不同级别的管理员、实验人员的权限认证及授权管理,还可以实现仪器的使用时间,使用效率的统计分析,以及不同实验人员使用仪器的情况的统计与分析,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及决策调整提供帮助。同时通过网上预约、自动刷卡、自动计费以及指纹门禁系统等措施实现了设备自动化管理,大大降低了管理上人力成本的投入,并使平台运行更加规范高效。平台中20万以上的大型设备全部加入到校级共享平台体系中,实行大型仪器设备“专管共用”体制,独立于各学科并为各学科服务,在完成校内服务的基础上开展对外测试服务,形成“测试型的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共享平台的高效优势。校级共享平台实行全面开放共享,登陆系统后可以查询到每一台共享设备的详细技术性能信息、应用范围以及收费标准,同时可以在线预约,管理人员随时登陆查看,及时安排仪器使用时间,合理规划管理设备运行。共享平台的开放运行,不但提高了仪器设备的检测率和使用率,而且还加强了与其他学科及其他学校的技术交流,扩大了中心的知名度及影响力,扩展了仪器设备的应用领域,提高了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5].

  中心测试平台不仅为全院师生及其它院校提供专业的样品测试,同时还进行研究生及本科生的仪器技术培训。中心的实验技术人员负责学院相关大型设备的原理及实务培训、指导和考核。理论、原理考核合格后发给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在老师指导下操作设备的资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在理论、原理考核合格后在设备操作指导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培训,培训合格,发给设备操作许可证,并可以在攻读学位期间独立使用该设备。平台还会定期进行专业技术讲座,根据设备的功能应用,面向全校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的技术讲座,讲座人员会是中心的技术老师,也会是专业的技术工程师,相关的培训信息会及时到学校网站上,全校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选择性参加感兴趣的技术讲座。技术人员也要定期参加进修培训。每年中心都会有1-2名技术人员到校外参加技术交流会议,使得技术人员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学习和掌握最先进的技术方法,保持科研平台的技术优势和业务水平,为用户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供支撑。同时将这种对外参加技术交流会议作为一种奖励政策,大大激发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争取学习机会,在学习中提高工作能力[6]。

  通过对公共仪器设备平台的规范化、自动化管理,真正达到物尽其用,发挥大型仪器的最大效能,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7-8]。通过建立设备共享平台有利于减少科研资源分散和重复建设,便于集中优势,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资源的产出效益。更为重要的是能促进集成创新,促进学术交流,打破不同实验室、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术氛围,为生命科学学科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9]。参考文献

  [1]鲁伟,燕小安,毕卫民,等.生物共享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的自动化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169-171.

  [2]彭世金.构建科学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5,(2):2-3.

  [4]师亚敏,潘勋.公共科研平台技术队伍建设与人员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9):233-235.

  [5]花蕾,蓝闽波.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2):244-246.

  [6]赵贞,徐勇鹏,林.高校“大型仪器独立操作资格”制度的管理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242-245.

  [7]王会文,肖俊生,边蕊.加强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J].实验室科学,2015,18(1):196-198.

  [8]杨洪涛,杜法亮,刘晓辉,等.生物实验中心大型仪器管理及共享平台的建设[J].实验室科学,2014,17(5):171-173.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被公认为现代大学三大职能,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拥有学校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人才培养、科研支撑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仪器设备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工具”,是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重要保障,科学仪器设备对科技创新、国民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因此如何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大型仪器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强大优势,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充分利用大型仪器设备和人力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做贡献,已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很多高校在最大限度满足校内实验教学和科研测试服务的前提下,依托大型仪器设备,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分析测试中心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平台和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实行网上提前预约制度,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其他高校、科研机构等广泛建立联系,基本满足社会各界的测试需求。仅2011年测试样品数量1945个,开机时数1380小时。长期支持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有:河北省果树研究所、河北燕山试验站、昌黎县植保站、秦皇岛海港区园林绿化发展中心、北戴河集发有限公司、昌黎县碣石源水泥有限公司等等。长期支持服务的中小型企业有唐秦地区的园林绿化公司26个,京津地区的园林绿化公司5个。还有很多园林设计公司、水产品养殖单位、动物饲养单位、饲料加工单位以及周边地区的农民。中心服务的对象还包括相当数量的科研院所和兄弟院校以及政府部门。中心的测试服务质量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但是,根据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服务社会情况的调查,部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偏低,主要表现在:

  首先,管理不到位。由于缺乏前期调研和科学论证,导致部分仪器设备规格型号不适合实际需要或配置不全,设备买来就不适用,造成资源浪费;有些部门仪器设备没有专人管理、操作和维护,导致很多贵重仪器使用故障多、寿命短,甚至无法使用。

  其次,运行维护经费不足。部分贵重仪器配套设备和零部件配置及耗材费用偏高,单位科研仪器维修费用不到位,造成仪器长时间闲置乃至报废。

  最后,开放共用程度低。很多单位实验室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只供内部使用,局限于实验教学和科研测试。对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接受外单位和社会测试任务,导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用程度低。

  在保证本单位教学、科研测试服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和对外宣传媒介进行广泛宣传,加大社会各界人士对高校科研仪器的技术指标、当前运行状态、预约使用状态,特别是仪器的应用领域、服务功能和用途的广泛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支农、阳光工程、联村帮建、科技特派员、科技讲座等多种形式,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基层,积极对外开展技术服务。

  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地方优势资源及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构建重点实验室、创新实验基地、校地(企)合作基地,将高校创造的科技和知识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地方政府要加大科研经费投资力度,鼓励以校际合作、院地合作等多种形式在科研平台领域开展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支持高校科研平台与地方平台集成,强化高校科研平台和地方平台各类资源和服务的融合和衔接,合理布局建设跨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利用科研仪器设备资源,服务行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实行开放共享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促进教学科研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首先,建立院级共享平台。在学校内部把原来分散使用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集中调配到分析测试中心,实行“统管共用”。每台仪器配备专门的仪器负责人,实行“责任到人”。从仪器设备申购、调研、论证,到实验技术人员的调配,仪器的日常使用、维护维修等各个环节均统筹安排,合理部署,统一管理,使仪器设备使用有序化、协调化,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共享率。

  其次,建立社会共享平台。重点购置一批通用型、覆盖多学科和不同领域的贵重分析仪器,面向社会开放。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相关部门成立“贵重仪器协作共用网”,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为社会各界提供测试服务。

  首先,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中心网站汇集全校开放共享仪器设备的各种信息,校内、校外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所有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用领域、服务功能和用途、当前运行状态、预约使用情况等各种信息,方便用户使用。开辟宣传窗口,定期在网站由仪器负责人进行讲座,详细介绍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应用领域、服务功能和用途以及对样品前处理的注意事项等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仪器设备的用途。

  其次,建立仪器预约管理平台,完善网上预约制度。中心指定专门的管理员,对仪器信息、用户信息、预约信息、通知信息进行管理,重点对预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根据预约时间以及仪器使用状态及时审批并下达通知,保证用户及时得到服务。这种网上预约、网上审批、网上用户管理、网上系统分析的网络预约管理平台,对大型仪器既能实现集中管理,又能实现分散管理,灵活,方便,快捷,满足校内外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明显提高仪器的利用率。

  [1]熊娟,杨向荣.高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及资源共享的探索[J].分析仪器,2010(5).

  [2]陈敬德,温光洁,周海涛.贵重仪器设备共享激励机制的系统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0).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都购进了大批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测试服务中发挥作用的比重越来越大。一般来说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针对各种科研设备,尤其是贵重精密仪器,都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用实验室,有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但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下,各种进口设备大批量地装备进高校和科研院所,那个时候由于资源稀少,基本是每个仪器都配备有专职的管理人员负责操作,学生接触仪器的机会很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情况的逐步好转,越来越多的进口仪器进入到科研机构,这时一部分价值相对较小的仪器设备逐步对学生进行开放,而配备的管理人员也由一人负责一台仪器,转变为一人负责多台仪器,兼顾仪器的操作测试、培训管理、日常维护和维修等。最近10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科研院所和高校购买的进口仪器数量呈现爆发式井喷的态势,管理人员的数量增长和管理手段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实验设备增长的速度。专职的管理人员和仪器的配比从最开始的一对一逐渐演化为一对多,在由于人员编制配备等因素的制约下,要想充分发挥这些科研设备的功能和作用,只能从管理手段方面入手,把开放仪器的比重逐步提高,专职管理人员逐步从操作员向真正的管理员转变。参照国外实验室的一些先进的经验,比如:国外大学实验室的开放比例非常高,所有实验室都对全校教师和学生开放。而且开放时间能够做到24小时开放,需要做实验的学生靠门禁卡刷卡进出。在实际运行中,不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交叉使用的情况并不多,开放实验室也很少承担基金科研项目,这也许是因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开放会影响到科研任务的进展的原因。国外科研院所的经费很大部分来源于国家或州政府直接拨款或私人捐赠,对其使用均有严格的用途说明,所以在国外大学,没有像国内那样专门有针对学生自由创新、有专任教师参与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点倒是国内的开放程度更高、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仪器设备开放的比例越大,学生的参与程度越高,越是对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和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科研仪器管理体系是急需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分别从硬件设施的配备和管理人员的提高两方面进行阐述。

  学生在需要用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前,需要在专门的网上预约平台进行预约上机的时间,这是为了对仪器设备管理有序,现在这种仪器设备管理软件有很多,各具特色,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学生要进入仪器设备所在的实验室楼门必须刷卡进入,然后到专门指定的位置取进入仪器设备房间的门卡,刷卡进入仪器设备所在的房间。进入仪器设备房间后,有的是输入账号密码解锁仪器,然后进行使用测试,账号密码是和在网上预约平台上的账号密码一致的。这样的仪器一般是中低端的仪器,操作简单易懂的仪器偏多,原因是输入账号密码保证不了操作人与预约人是同一个人,一旦出现问题追责时,容易产生偏差,但是由于操作简单易懂,即使不是管理人员培训过的学生,在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和仪器旁的使用说明指导下就可以独立操作,并且出现问题几率很低;有的精密贵重仪器是需要进行指纹识别后,激活显示器电源再进行使用测试。将指纹检测识别技术用于开放实验室管理的身份认证系统,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实验室全时开放管理上的难题,并进一步步激励实验者的责任意识。有的实验室根据自身特点用声纹识别,由于每个人的声带震动频率不同,声道结构不同,再加上发音习惯不同,组合形成了各具一色的声纹特征。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对应的语音谱图也会不一样。因此,可用来比对两段语音的同一性,即是否来自同一人。声纹采集方便、硬件成本低、用户容易接受,其缺点是普及率还不够高,而且判断误差比指纹要大,所以在价格昂贵,操作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的仪器设备上大多数还是采用的指纹识别,优点是可以保证操作人与预约人相一致,是由管理人员培训合格的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整个学生行动的路线上,从实验室楼门口到取门卡的指定位置,再到仪器设备房间门口,最后在仪器设备前都安装有摄像头,进行无死角的全天候监控,尤其在最后一个环节――仪器设备前的摄像头,设置为高清可上网摄像头,此摄像头可以看清楚仪器操作的界面,这样无论管理人员在哪里,一旦出现问题,管理人员都可以远程进行指挥操作,保证第一时间及时有效地处理故障。安装监控系统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仪器出现人为故障,并且操作者第一时间没有把情况反映给管理老师的情况下,通过监控系统结合网上管理平台上预约该仪器的时间段,可以追溯到出现故障时间点的操作人,这样责任明确,对于预约的学生、操作的学生、管理人员和实验室都好根据当时情况进行责任的划分然后尽快展开后续的维修维护工作。其二是对学生的一种心理干预,让学生知道在仪器旁有高清摄像头,任何违反操作流程的操作都会被管理老师看得一清二楚,这样学生在进行非常规操作时,心理上就有畏惧感,不敢在不熟悉操作的仪器上不按规程操作。

  从20多年前的管理人员和所管理的仪器设备一对一,到现在的一对二,有的一对多,需要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了解掌握所管理仪器的原理方法,从仪器的操作者向仪器的管理者转变。其中重中之重的环节就是学生的培训与考核。针对小型仪器来说,培训和考核可以一次完成,在被培训的学生准确无误地操作一次后就可以开通网上预约机时的权限。而对于操作比较复杂的大型精密仪器来说,培训和考核需要分开完成。首先要进行理论培训,从安全注意事项到仪器操作方法和实验参数设置,尽可能详尽地把可能遇到的情况,处理的方法一一说明,然后再分批安排参加过理论培训的学生进行上机考核,进行准确无误的操作后就开通网上预约机时的权限。但是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参加理论培训的人数多于参加上机考核的人数,这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可能短时期内是不会使用这个仪器的。这样的学生如果时隔半年以上,和没参加过理论培训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因为长时间不去尝试使用一台很陌生的仪器,光凭着理论培训的记忆,很快就忘记得所剩无几了。所以这样的学生需要再次参加理论培训,然后在半年内需要参加上机考核,才可以赋予网上预约机时的权限。仪器管理人员还需要熟练掌握自己权限范围内的网上管理软件的操作和监控系统的操作。

  管理人员的自身学习是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管理的基础,由于职业特性,专职仪器管理人员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尤其是仪器使用方法、故障判断和维修技巧这些方面很难有和专家或者同行交流的机会。所以仪器公司组织的培训和专门的技术人员的研讨会,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参加仪器公司组织的培训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于开发利用仪器的功能,对学生使用仪器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有帮助的。而参加专门的技术人员的研讨会能交流到大家遇到的仪器故障和操作经验方面的问题,这是对一个仪器管理人员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人所管理的仪器出现故障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出现故障的几率也非常的低,只有互相交流才能学习到其他人排除故障的方法,一旦自己遇到相同的或者类似的故障问题,就会有据可循。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科研仪器管理系统对于当今的科研院所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硬件方面的配备只要资金充足都很容易实现,关键还是管理人员的能力是整个全方位多层次科研仪器管理系统中关键的一环,做学习型的仪器管理者,真正做到管理仪器而不是单纯的使用仪器。

  [1]聂珍媛,等.高校贵重精密仪器管理现代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

  [2]王云平.国外大学实验室管理及其对国内开放实验室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

  [3]卢畅.基于指纹检测识别的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

  [4]赖丽雯,等.声纹识别在开放仪器管理中的应用[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型测试仪器一般都分散于各个实验室,管理上比较封闭和分散。虽然有些实验室的资源实行了共享,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科研经费来源等因素影响,仪器设备共享力度不够,利用率低,特别是那些高、精、尖的仪器设备[1]。

  在购置大型仪器时,只考虑了某个课题研究的需求或某个实验室使用方便,没有认真了解校内外他院所同类仪器的使用状况,包括仪器购置后的使用效益、共享程度、耗材及维护费用等。仪器论证不足会导致仪器设备购置后因科研项目的结题、专业的转变而闲置,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对于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的仪器设备,必须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设备管理员。但现在部分科研机构并没有把实验员看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们的待遇也不够合理,缺乏激励措施[2]。年轻的高学历教师认为仪器管理工作没有前途,不愿在实验室工作。随着科研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仪器的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科技含量和精密度提高。若实验员的整体素质跟不上仪器硬件水平的发展,则严重影响仪器的先进功能发挥,从而影响仪器的综合利用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3]。

  大型的贵重的仪器设备,其运行及维修费用通常都比较高,而科研经费一般都是专款专用。若没有足够的运行费来维护仪器的正常运行,则会导致买得起用不起的局面,使仪器过早进入闲置状态,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鉴于以上原因,骨科研究所正努力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大型仪器设备,推进共享平台建设。

  围绕学科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研究所应设立专门的领导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等工作。对共享平台进行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监督、协调平台有效运行。

  仪器设备的无偿使用不仅造成浪费性的测试,而且造成仪器设备运行经费的短缺及实验员工作积极性的降低。要使用就必须缴纳占用费,这既可以改变各实验室之间争经费、争设备的局面,也可以减少重复购置,还能促进对外开放和资源共享[4]。

  收取的费用可用于设备的维修、维护和升级及耗材费用,还可用于支付实验员的加班费及工作奖励;实行有偿使用,一方面可缓解经费压力,使仪器设备得到及时的维护维修,保障其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利用经济手段可充分调动实验员的积极性,提升服务质量。

  大型仪器设备的论证工作是整个仪器设备管理系统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今后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我校规定,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时,应根据整体发展和建设规划,结合实际需要,对仪器设备的购置目的、技术指标、配套要求等进行充分考察,填写“大型仪器设备采购可行性论证报告”,报送平台领导小组办公室。由专家委员会对其进行详细的可行性论证评议,对购置理由、效益预测、型号选择、使用条件等内容进行论证把关,再交于设备处管理科,并报请主管职能部门、主管校长批准后方可购置[2]。

  操作人员的水平及素质决定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水平和效益,关系研究所建设和科研水平的高低。为此,对于贵重的、操作步骤复杂、技术要求高的仪器设备,由专职实验员负责操作。技术要求不高的机器,可定期开展有计划、有针对的培训,参加培训并考核通过的人员可获得上机操作资格。使用人员应如实填写使用记录,遇到异常情况要及时同专职人员沟通[5]。

  这样可缓解实验室专职人员配备不足的压力,并使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仪器设备的功能开发工作,对所管理的仪器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撰写学术论文,为共享平台的建立与发展奠定技术力量。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6]。

  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对于增强平台活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大型仪器的运行状况、使用水平、使用效率和功能开发是考核仪器管理员的主要指标。对实验管理员在大型仪器管理和开发中产生的重大贡献、重要成果要及时奖励,增强其工作热情,以利于大型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5]。

  大型测试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是推进科研水平,提高人才质量的一项重要工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具有特殊作用[6]。我们应坚持为科研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平台建设工作。

  [1]赵青山,邹月利,徐雅琴.大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3):171-173.

  [3]董伟,山颖.推进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0:20-21.

  对近百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的得奖人的研究表明,在他们当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是那些在发展测量方法或者是设计科学仪器等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当今社会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源头一度被认为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不仅是信息流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还与信息技术一同发展,为促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其创新能力,我国为培养专门的测控与仪器专业的人才而设立了测控技术与仪器的本科专业,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国防的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建设,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当前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全面席卷,各国不断地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希望自己可以在某些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技术投资主要体现在测量领域,自1999年起,教育部在许多高校都增设“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将仪器、测量、控制三个各自独立的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使测控技术得到了不断地更新,对测控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此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专项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工业的生产方式不断地向智能化以及自动化转变,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培养出来的本科人才,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非同凡响的促进作用。教育部为了开发其专业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不但对其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反映该学科的技术特征和基本知识结构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为了更新教学理念,博乐体育还将计算机技术、测量技术、通信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融合与贯通,使处于在校期间的学生,不仅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较为扎实地掌握,还使他们有了初步解决工程测控实际问题的技能。就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我国与国际接轨的桥梁,也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成为了高科技人才的竞争,目前的整个国际社会都在争先恐后地进行人才的培养,我国为了在严峻的国际竞争中,屹立于不败之地,在本科阶段就大量培养专项人才。然而随着整个世界制造业不断向着智能化和自动化的发展,就要求国家加大对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使其不仅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素质,还拥有较高的为人处世所具备的涵养。

  传统的测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过于单一,学科设置的内容和体系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阻碍了当前经济发展的脚步。因此,传统的测控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对高新技术的需要。另外,传统的测控技术专业安排的课程内容的起点都比较低,过多地重复测控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基础知识,课时和课程的安排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给培养新时代的复合人才带来了较大的难题。因此,急切需要对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进行适当的改革,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筛选,而且还需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具体的课程。

  在筛选学生的过程中,不应该只根据成绩的高低来筛选,还应该看学生对测控仪器与技术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可以适当选取几个测控专业的教师,安排对学生的面试工作,通过面试的方式来实现对其的筛选。因为,在面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得知学生的知识深度,还可以通过学生在面试中的表现,来判断该生的学习态度和做人的原则。进而,选择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参与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学科建设中。

  在课程的设置上,要结合本学校教学的具体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安排课程的多少,以此来进行本学校课程的设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某些学校内已有较长的历史,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时,可以借鉴以前设立光、电、算相结合的教学经验,借鉴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而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

  培养新时代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优化。仅在为期四年的本科教育中,不仅需要对光、电、机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而且还需要对测控仪器进行熟练地操作,对于每位本科生来说,其难度都是比较大的。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对其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优化。

  由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多个学科的结合体,涉及的理论知识涵盖多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单独地成为一个本科专业。因此,在多种理论知识的体系中,要抓学科的主导知识,并且将主要的理论知识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

  例如在了解机器基础知识时,需要将工程力学的基础知识与机制的基础知识分别形成单独的知识线路;而在学习电学时,又需要将电子技术、电工基础、数字电路等基础知识融合成为一条统一的知识线路;同时这两门学科又能够进行不同程度的交叉,包含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中。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现出了灵活多样的特点,校方可以适当地多安排一些选修课,让学生们在完成必修课学习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本专业的其他的选修课,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巩固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内容,在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进行企业实习,在实践的过程中,使其对理论知识有更为深刻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提出较高的要求。所以,应该不断地调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以满足社会需要。然而,相应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而且还需要社会、企业给予大力的资助,以培养出测控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1]崔惠柳,潘盛辉.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学中国人,2004,(11):33.

  [2]温秀兰.应用型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5):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