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布设立到本月5日,科创板历经五载。肩负改革“试验田”和推动经济创新转型两大使命而来的科创板,成果如何?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科创板上市公司562家,总市值超6万亿元。目前,已有六成科创板公司的核心产品或技术正在相关领域推动实现进口替代;三成科创板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超300家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
业内普遍认为,经过五年的努力,科创板已成为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在支持和服务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具体而言,针对科创板的制度建设、产业集聚、关键领域、成果转化等等,央广资本眼向科创板发出十问。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对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具有重要作用。
科创板设立以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设置五套差异化的上市指标,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创企业上市融资需求。
截至10月底,科创板已支持562家公司上市,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行业公司数量占比达到80%,引导资本向战略新兴性产业汇聚。
受益于科创板多元包容的上市条件,已有52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6家红筹企业等特殊类型企业实现了境内上市。
科创板不断发挥板块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以助力科技创新形成由“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的发展趋势,推动构建以行业龙头为引领、上下游企业协同的矩阵式产业集群。
截至10月底,集成电路领域上市公司达107家,占A股同类上市公司的六成,汇聚了中国内地排名第一、二、三和国际排名第五、六、十的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华虹公司、晶合集成和大硅片龙头沪硅产业、刻蚀设备龙头中微公司、半导体IP龙头芯原股份、内存接口芯片龙头澜起科技等多家骨干企业,覆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IP等全链条各环节。
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总数111家,重点介入癌症、艾滋病、乙肝、丙肝等治疗领域,已成为美国、香港之外全球主要上市地之一。光伏、动力电池等新能源领域,碳纤维、超导材料等新材料领域,以及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设备等高端装备领域,也已初具规模。
在科技部组织的56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36家科创板公司参与了其中22项、占比40%,覆盖了基础科研、关键仪器、前沿材料等多个关键领域。119家次(70家)科创板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平均每家公司拥有发明专利数量达到168项。
在航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量子信息等一系列国家级重大技术突破,亦有科创板公司的技术支持。例如,西部超导开发的高强、中强损伤容限钛合金产品成为我国多个新型航空型号项目的主干关键材料;中复神鹰加速布局航天航空领域,T800级碳纤维已获中国商飞PCD预批准,预浸料应用验证进展顺利。
五轴数控机床龙头科德数控实现五轴联动核心技术与产品的自主可控和规模化,目前公司机床整机自主化率达到85%,国产化率已达到95%。科德数控总经理陈虎称,从公司产品谱系和应用的角度来看,能够实现对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中的多种类型产品的研发制造,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口替代”能力强。
产业链“链主”企业处于产业链、供应链中核心优势地位,对产业链资源配置、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生态构建等具有较大影响。
以科创50指数成份股为代表的头部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占板块整体的47%和63%。以集成电路领域为例,作为全球第五、中国内地第一的晶圆代工龙头中芯国际,处于产业链的核心枢纽位置。
同时,科创板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行业“单项冠军”,以连接产业链的“断点”、疏通“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目前,科创板共有303家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35家科创板公司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40家公司主营产品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去重后合计占板块公司总数约六成。
答:立足前沿科技,推动“行业首创”;推进基因技术、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布局。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以前沿技术为基础的未来产业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
立足科技前沿,三成科创板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例如,电气风电的“EW11.0-208风机”刷新全球已并网运行风机的单机容量纪录;联影医疗的“人体全身磁共振 uMR Jupiter5T”是行业内首款,攻克了超高场磁共振核心部件及核心技术难题,实现超高场全身临床成像。
同时,科创板公司推进基因技术、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布局。例如,凯赛生物利用高通量研发设施突破重大产业化技术瓶颈,建立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的研发和生产设施;云从科技拥有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技术方向上覆盖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全领域。
答: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新机遇,主动融入全球市场,以强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例如,澜起科技牵头制定DDR5国际标准,是目前全球唯二可提供全套内存接口及模组配套芯片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之一;晶科能源N型TOPCon效率、成本、产能、出货规模均领跑全行业。
晶科能源也在不断拓展海外产能,已在越南、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美国等高溢价市场布局海外供应链。截至年底,预计将拥有超过12GW包含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的全球最大海外一体化产能,其中N型先进产能将超过75%。
与此同时,科创板公司持续增强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类要素全球化配置能力。目前已有杭可科技、中控技术、东威科技3家公司发行GDR,合计募集8.43亿美元;祥生医疗、昊海生科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在新加坡、美国、法国等地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打造国际化的研发团队。
答:加速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有效贯通和科技高效转化,进而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博乐体育、人才链融合。
数据显示,超6成科创板公司的创始团队为科学家、工程师等科研人才或行业专家,近三成公司实控人兼任核心技术人员,近三成公司实控人拥有博士学历。
同时,科创板公司利用相关资源反哺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近4成科创板上市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促进技术交流、研发协作和人才互动,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
针对科创企业的特点,科创板推出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提高了股权激励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成为科创板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重要工具。截至10月底,已有361家科创板公司推出523单股权激励计划,板块覆盖率达到64%,激励董事、高管、核心技术人员、核心业务人员合计9.5万人次。
答:持续推升研发投入水平,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3%,远高于其他板块。
科创板公司上市以来,持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力度。2022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规模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8%。2023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金额达到959亿元,同比增长24%。
科创板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其资本赋能的特性增加了公司的研发投入,帮助公司加速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助力公司加快实现关键领域自主可控,从而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
同时,科创板汇聚了一批科研人才队伍,研发人员已超过20万人,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平均超过三成。
伴随着上市公司持续高比例研发投入,科创板整体业绩也保持稳健增长。2022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净利润突破1000亿元。以2019年为基数,科创板公司近3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达到30%和59%,居A股各板块之首。超三成公司连续3年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超100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50%。
答:科创板已支持54家央国企上市;诸多国有资本还通过资本运作布局科创板战略新兴性产业;目前科创板非公有制企业家数占比超九成。
科创板已支持54家央国企上市,融资额超过1539亿元,其中7家以分拆形式上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等9家央企集团纷纷“落子”科创板。其中,中国铁建分拆铁建重工登陆科创板,创造了央企A股分拆上市首例。
时代电气、铁建重工等10家制造业国企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的“双示范”企业名单,涵盖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力设备、关键战略材料等多个制造业细分领域。
国有资本还通过资本运作,布局科创板战略新兴性产业。比如:招商局集团拟以不超过66亿元参与合成生物领域龙头凯赛生物定增,广州国企出资逾50亿元取得三元软包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孚能科技控制权。
同时,科创板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平台。目前科创板非公有制企业家数占比超九成,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和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83%、80%和87%。
在光伏、生物医药、芯片设计等领域,民营上市公司成为行业发展的主力军。例如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分别位居2023年上半年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二、五名。
十问:经过5年的发展,科创板怎样成为畅通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的纽带?
从融资端看,科创板不仅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融资平台,还带动一级市场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风气,推动资本向创新领域聚集。九成科创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创投机构投资,平均每家获投约9.3亿元,较科创板推出前增长明显。
从投资端看,科创板“机构市”初步形成,已成为境内机构化、指数化程度最高的板块,长线资金正在加速布局。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科创板公司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活跃账户数超过6万户,专业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约四成,交易额占比近半。
科创板也形成了覆盖宽基、行业主题的指数体系,并不断丰富指数产品。科创50指数产品推出不到三年时间,境内产品规模突破1400亿元,成为A股市场第二大宽基指数ETF。2023年8月,聚焦科创板中盘的科创100指数正式发布,首批4只科创100ETF上市后规模持续增长,截至目前基金份额已超90亿元,较募集规模增长约29%。
近期科创板指数徘徊在历史低位,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注册制下先行先试发行定价市场化的科创板,其估值逻辑的内涵值得深入探讨。一方面,当前国内宏观经济持续改善,部分科技行业景气度企稳回升,以科创板为代表的A股科创企业的估值正在积聚较强的内生修复力。另一方面,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科创企业的估值应被赋予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既要认识到科技创新需要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般规律,也要认识到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带动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引领全社会进步的赋能作用,还要认识到未来前沿技术成果转化的多元路径和对经营实力提升的广阔空间,更要认识到“硬卡替”企业对国家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所具有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央广资本眼)
截至10月31日,科创板上市公司562家,总市值超6万亿元。目前,已有六成科创板公司的核心产品或技术正在相关领域推动实现进口替代;三成科创板公司的产品或在研项目在行业内具有首创性;超300家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